《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一)《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目的在于使考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培养提高自我心理的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学前教育学》概述
本课程主要阐述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内涵、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教育的目标、基本活动、原则、方法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和家园合作等基本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各种能力和素养;激发其对幼儿和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感。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掌握在家庭中、在托幼园所中实施学前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
二、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满分:150分(单科成绩)。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较易试题 约占50%中等试题 约占30%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单选题 约占20%多选题 约占10%填空题 约占10%简答题 约占40%综合题 约占20%
五、内容比例《学前心理学》 约占60%第一章 绪论 约占5%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约占8%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约占6%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约占8%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约占6%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约占8%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约占10%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约占10%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约占8%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约占6%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约占6%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约占8%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约占11%
《学前教育学》 约占40%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约占12%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约占14%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约占12%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约占14%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约占12%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约占12%
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约占12%
第八章 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约占12%
六、参考教材
1.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月版。
2.梁志燊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月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学前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概括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初步认识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对指导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
(三)初步了解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四)激发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二)学期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研究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观。
第三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抓住学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1.考核知识点。
(1)心理。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5)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6)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心理。
识记:心理的概念。
领会:成人心理现象和儿童心理现象。
应用:分析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2)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领会: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解剖生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领会:进一步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特点。
(5)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6)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学前JL童心理的
方法。
领会: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必要性;把学前儿童心理
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应用:尝试使用某种工具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理论知识。
(二)初步了解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初步领会针对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四)初步体会如何针对幼儿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司·变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和很佳期;儿童心理的很近发展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0—1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新生儿的心理特征;满月到半岁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半岁到周岁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动作发展的特征;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独立性开始出现。
(三)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L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概念。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四、考核要求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1,识记:(1)年龄特征的概念;(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领会:正确理解年龄特征概念的必要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概念。
1.识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概念。
2.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1.识记:(1)学前期心理发展的阶段;(2)学前期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名称。
2.领会: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出现注意的很初形态——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二)]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注意的选择带有规律性倾向;注意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三)1出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言语的发生和注意的发展;注意时间的延长;注意事物的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五、考核知识点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注意与知觉的发展;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的发展与学习活动。
(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四)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新生儿的定向性注意;新生儿的选择性注意。
(五)l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经验在注意活动中的使用。
(六)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言语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注意的持续时间;注意的事物。
(七)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六、考核要求
(一)注意的概念。
1.识记:注意的概念。
2.领会:注意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1.识记: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知觉、记忆、坚持性发展的关系。
2.领会: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关系。
3.应用:找出说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事例。
(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1.识记: (1)定向性注意的概念; (2)选择性注意的概念;(3)无意注意的概念;(4)有意注意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四)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识记: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2.领会:(1)新生儿定向性注意的表现;(2)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表现。
(五)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识记: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2.领会:经验在婴儿注意活动中的作用。
(六)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识记:(1)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2)“客体永久性”概念。
2.领会:(1)表象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生的关系; (2)言语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关系。
(七)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识记: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2.领会:无意注意的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3.应用:(1)分析某一次活动中幼儿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2)按照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设计—个教育活动并观察其效果。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表现及其特点。
(三)初步运用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感知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很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儿童只要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视觉敏度的测定;影响婴儿视力的因素。
(二)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婴儿的颜色视觉;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色盲。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二)婴儿听觉和视觉的协调。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六)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儿童触觉的发生;婴儿的口腔触觉探索;触觉和视觉的协调;触觉和听觉的协调。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痛觉。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目的性的加强。
(二)观察持续性的延长。
(三)观察细致性的增加。
(四)观察概括性的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一)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四)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五)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触觉和动觉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十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十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十三)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十四)适应现象和对比现象与幼儿的活动。
(十五)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识记:(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
2.领会: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识记: (1)感觉和知觉在新生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知觉在3』岁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领会: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优势地位。
3.应用:学会分析知觉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1.识记:(1)原始的感知阶段;(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领会: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发展趋势与学前儿童知觉发展主要阶段的关系。
(四)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1。识记:(1)视觉敏度的概念;(2)颜色视觉的概念。
2.领会:(1)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2)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学前儿童视觉发展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判断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视力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1.识记:(1)新生儿听觉发生的指标;(2)婴儿听觉和视觉的协调。
2.领会: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表现。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判断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1.识记: (1)儿童触觉的发生; (2)口腔的触觉探索; (3)手的触觉探索;(4)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5)学前儿童的痛觉。
2.领会:学前儿童触觉发展的表现。
3.应用:理解学前儿童触觉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七)学前儿童的痛觉。
1.识记:学前儿童痛觉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疼痛发生的条件。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儿童痛觉发展的基础知识去提出帮助学前儿童减轻疼痛的方法。
(八)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识记:形状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所学关于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分析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
(九)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识记:大小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所学关于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分析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
(十)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1.识记:空间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在幼儿活动中分析其空间知觉的表现和发展水平。
(十一)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识记:时间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在幼儿活动中分析其时间知觉的表现和发展水平。
(十二)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1.识记:观察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和观察方法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促进幼儿观察方法的发展。
(十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1。识记:(1)应用的概念;(2)对比的概念。
2.领会:(1)幼儿感受性的适应现象;(2)幼儿感受性的对比现象;(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应用:初步能够判断老师在教学中对幼儿园儿童知觉变化规律的掌握是否恰当。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记忆与言语的发展;记忆与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记忆发生的指标;记忆发生的时间。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新生儿记忆的特点;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符号表象记忆产生;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出现初步的回忆。
(三)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逐渐发展。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
(二)遗忘。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三、考核的知识点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五)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一)记忆的概念。
1.识记:记忆的概念。
2.领会:幼儿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表现。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识记:记忆与知觉、想象、思维、言语、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关系。
2.领会:幼儿记忆的发展与幼儿各认知过程和情感、意志发展的关系。
3.应用: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找出幼儿记忆与幼儿知觉关系的事例。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识记:(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表现;(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2。领会: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对其学习活动的意义。
3.应用:初步学习分析学前儿童记忆发展趋势与婴幼儿教材编写的关系。
(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l识记:(1)新生儿记忆发展的特点;(2)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3)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4)1— 2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5)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概念; (6)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概念; (7)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概念;(8)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2.领会:(1)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 (2)幼儿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发展特点的表现;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发展。
3.应用:学习分析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记忆的特点。
(五)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1.识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2,领会: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表现。
3.应用:分析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应用。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有关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创造基础。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二)2-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五)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九)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想象的概念。
1.识记:(1)想象的概念;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4)再造想象;(5)创造想象。
2.领会:幼儿想象的表现。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识记:(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2.领会:(1)想象在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作用;(2)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1.识记:(1)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2)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2.领会:想象的萌芽与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关系;(2)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
(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1.识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2。领会:学前儿童想象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3.应用:(1)能够采用针对幼儿想象夸张性特点的教育策略;(2)把幼儿想象的夸张性引到正确方向。
(五)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
3.应用:掌握针对幼儿无意想象特点的教育措施。
(六)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2)学前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有意想象发展的条件。
3.应用: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有意想象发展的教育策略。
(七)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2.领会:(1)再造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2)再
造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3)学前儿童再造想象
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3.应用:掌握针对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特点的教育策略。
(八)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2)学前儿
童创造想象的特点。
2.领会: (1)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
(2)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展的意义。
3.应用:掌握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方法。
(九)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1.识记: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期各年龄阶段儿童想象发展特点的实际表现。
3.应用:能够针对不同年龄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想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主要以感知和动作为工具;主要以表象为工具;主要以语词所代表的概念为工具。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性;思维的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判断形式间接化;判断内容深入化;判断根据客观化;判断论据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很初的转导推理;幼儿的演绎推理;幼儿的类比推理;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想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相对关系发展到能理解相对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三)儿童思维的发生。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五)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七)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九)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四、考核要求
(一)思维的概念。
1.识记:思维的概念。
2.领会: (1)思维与知觉的关系; (2)思维与记忆的关系。
3.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识记:(1)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 (2)思维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其他认识过程发展的意义。
2.领会:(1)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情绪、意志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2)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发生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1.识记: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2.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1.识记:(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工具性的变化;(2)概念: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
(五)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1.识记:(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前概念阶段或形象思维阶段,直觉思维阶段。
2.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各阶段的具体表现。
3.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思维的事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识记:(1)思维直观行动性发展的表现;(2)思维具体形象性的主要特点;(3)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特点。
2.领会: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及其与成人思维的不同。
3.应用:运用学前儿童思维主要特点的知识去分析幼儿教育活动,提出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建议。
(七)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特点的具体表现。
3.应用:应用小实验(可重复前人已做过的实验)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特点。
(八)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识记:(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3)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4)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5)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6)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7)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2.领会:(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和特点与成人的不同;(2)领会学前儿童掌握各种概念具体表现及其之间的区别。
3.应用:(1)能够应用小实验了解学前儿童掌握各种概念的特点;(2)能够运用有关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知识去分析幼儿教育活动,并提出教育建议。
(九)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1.识记:识记以下概念:(1)判断;(2)推理;(3)演绎推理。
2.领会:(1)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推理发展的趋势。
3.应用:能够应用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特点的知识去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教育建议。
(十)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1.识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2.领会: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3.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学前儿童理解的水平和特点,并提出教育意见。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言语;语言。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语音知觉的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的形成。
(二)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
(三)语音发展的顺序。
(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一)词?正数量的增加。
(二)词类的扩大。
(三)词义的深化。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第四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三)句子含词量的增加。
(四)语法意识的出现。
第五节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语言的发展。
(二)情景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展。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四)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二)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七节 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
(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
第八节 幼儿口语的培养
(一)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
(二)讲究教法。
(三)鼓励言语创造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言语的概念。
(二)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言语发生的准备。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四)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七)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言语的概念。
1.识记:言语的概念。
2.领会: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二)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识记:(1)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2)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
2.领会: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1识记:(1)前言语阶段;(2)言语发生阶段;(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2.领会:言语发生阶段的标志。
(四)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1.识记:(1)语音形成所经历的阶段;(2)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
2.领会:(1)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2)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幼儿掌握语音的问题和难点。
(五)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1.识记:(1)词汇的概念; (2)消极词汇; (3)积极词汇;(4)词类;(5)词义。
2.领会:(1)学前儿童词汇量增长的规律;(2)学前儿童掌握词义变化的特点;(3)学前儿童掌握各类词的特点。
3.应用:(1)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词汇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根据幼儿词汇发展的规律提出促进幼儿词汇发展的教育建议。
(六)学前儿童对词汇的掌握。
1.识记: (1)学前儿童句型发展的趋势; (2)单词句; (3)电报句;(4)完整句;(5)学前儿童语句结构发展的趋势。
2.领会:(1)学前儿童语句含词量增加的意义;(2)学前儿童语法意识出现的特点。
3.应用:能够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掌握语法方面的问题和特点。
(七)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识记:(1)对话言语;(2)独白言语;(3)情景言语; (4)连贯言语;(5)口吃的心理表现。
2.领会:(1)学前儿童对话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2)学前儿童独白言语的发生; (3)学前儿童情景言语发展的特点; (4)学前儿童连贯言语的发生; (5)学前儿童讲述逻辑性发展的特点;(6)学前儿童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的特点。
3.应用:(1)分析幼儿口语表达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方法; (2)能够分析某个幼儿口吃现象,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提出纠正方法。
(八)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发展的阶段; (2)学前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3)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条件。
2.领会:(1)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其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
3.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九)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1.识记: (1)内部言语的概念; (2)内部言语的特点; (3)内部言语发生的基础和年龄; (4)幼儿的自言自语; (5)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
2.领会:(1)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白语的功能。
3.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
1.识记:(1)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含义;(2)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3)学前儿童阅读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准备。
3.应用:在社会上流行的追求儿童成为“识字神童”的现象,能够正确分析。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情绪反应。
(二)情绪分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二)笑。
(三)恐惧。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二)美感。
(三)理智感。
第六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三、考核知识点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五)儿童情绪的发生。
(六)儿童情绪的分化。
(七)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八)学前儿童基本情绪表现。
(九)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动机的作用。
1.识记:情绪的动机作用。
2.领会: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3.应用:分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情绪适宜和不适宜做法的事例。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2)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2.领会:(1)情绪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表现;(2)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1.识记:(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 (2)原始情绪的种类; (3)婴儿情绪的分化。
2.领会:两岁前婴儿情绪的分化和表现。
(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识记:(1)情绪社会化的趋势;(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2.领会: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性提高的表现。
3.应用:分析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
(五)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识记: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表现。
(六)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识记:学前儿童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2.领会:学前儿童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表现。
3.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高级情感的策略。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动作意志行动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生和发展的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基础动作的模式;基础动作发展的顺序;基础动作发展的小阶段。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
意志;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和学前儿童认知过程有意性的发展。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四)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有意运动的特点;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很初的习惯性动作;很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二)行动目的和动机关系的间接化。
第五节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成熟因素。
(三)教育与练习。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四)幼儿基础动作的发展。
(五)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
(六)意志行动对学前儿童认识、情绪过程发展的作用。
(七)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
(八)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十)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2)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2.领会:(1)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2)幼儿基础动作发展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动作发展的表现并提出教育建议。
(二)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
1.识记:(1)意志;(2)意志行动。
2.领会:学前儿童动觉行动的表现。
(三)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
的发生和加强的作用; (2)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情绪发
展的关系;(3)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性形
成的作用。
2.领会: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
(四)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1.识记: (1)有意运动的概念; (2)有意运动的发生;
(3)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2.领会:(1)有意运动和无意运动的区别;(2)两岁前儿
童意志行动的表现。
(五)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1.识记:(1)行动动机;(2)行动目的。
2.领会:(1)学前儿童自觉的行动动机开始形成的特点及
其表现;(2)学前儿童动机和目的关系间接化关系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表现,并
提出培养意见和建议。
(六)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1.识记:(1)坚持性的概念;(2)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的
关键年龄。
2.领会:各年龄阶段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表现。
(七)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条件。
1.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2.领会:各有关条件对学前儿童自制发展的生理因素。
3.应用: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
教育技巧。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沦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结构。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先天气质差异;个性特征的萌芽;个性初步形成。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自我感觉的发展;自我认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幼儿自我控制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需要和动机的概念;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兴趣及其特点;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的概念;气质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和变化。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特点;性格的结构。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的特征;能力的结构。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智力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智力发展迅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三)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八)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个性的概念。
1.识记:(1)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性; (3)个性的结构。
2.领会:个性基本特性的表现。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识记: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2.领会:从理论和实际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识记: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
2.领会:从理论和实际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识记:(1)自我意识的概念;(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特点。
2.领会:(1)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表现。
3.应用:(1)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2)分析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方法。
(五)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识记:(1)个性倾向性;(2)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3)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2.领会: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
3.应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幼儿个性倾向性特点采取的教育策略。
(六)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1.识记:(1)气质的概念;(2)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
2.领会:(1)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和变化;(2)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3.应用:分析在实际生活中针对不同气质幼儿的教育策略。
(七)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1.识记:(1)性格的概念;(2)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2.领会:(1)幼儿性格年龄特点的实际表现;(2)幼儿性格特征的稳定性和变化。
3.应用:分析在实际生活中针对幼儿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的策略。
(八)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1.识记:能力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3.应用:初步掌握针对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有关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三)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依恋的发展。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婴儿依恋的类型;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性别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五)男女双性化教育。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意思。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
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三)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四)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九)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1.识记: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社会性。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表现。
(二)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识记:(1)亲子关系;(2)同伴关系;(3)性别角色行为;(4)亲社会行为;(5)攻击性行为。
2.领会: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的实际表现。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识记: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2.领会: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四)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2.领会:(1)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2)影响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因素。
3.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影响因素的事例。
(五)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2.领会:(1)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2)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3.应用:分析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中问题儿童的表现及其成因,提出教育策略。
(六)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生;(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2.领会: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3.应用:分析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影响因素的事例和教育策略。
(七)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领会: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表现; (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3.应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事例。
(八)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2.领会:(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表现;(2)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
3.应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事例,提出干预策略。
(九)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1.识记: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3.应用:分析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在学习前面各章的基础上,概括地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
(二)了解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规律。
(三)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的作用。
(四)能够初步运用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提出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因素。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六)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七)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八)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九)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进步性方向。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前进中的倒退。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识记: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3)从具体到抽象;(4)从被动到主动;(5)从零乱到成体系。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趋势的表现。
3.应用:概括前面各章所讲述的学前儿童各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从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1.识记:高速度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1.识记:(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2)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3)学前儿童心理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4)学前期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的表现。
3.应用:(1)纵观前面各章涉及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的论述,进一步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2)纵观前面各章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方面的发展,进一步理解其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3)在实际生活或学习儿童心理实验中分析不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识记:(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心理发展的渐变形式;(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领会:(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的表现;(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的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3.应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在教育上的运用。
(六)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识记:(1)社会环境;(2)家庭环境。
2.领会: (1)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制约。
3.应用:概括前面各章有关部分,进一步理解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七)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1.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2.领会: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观因素的作用。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及其作用。
(八)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1.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2.领会: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表现。
3.应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九)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活动;(2)交往;(3)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4)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2.领会:(1)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2)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和教育活动中分析学前儿童活动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如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同时,也要理解教育和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其间的关系在作用的性质、作用的程度和作用的过程是各不相同的,务求把握得当,发挥教育的积极、正面的社会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二、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二)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政治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二)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三)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二)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二)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教育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二)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三)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六、文化选择与教育七、文化变迁与教育八、文化与学前教育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二)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三)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一)现状。 (二)趋势。 (三)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个体社会化
二、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物质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三)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四)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六)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八)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九)学前教育和个体的社会化。
四、考核要求
(一)物质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识记:(1)物质环境的概念;(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1.识记:(1)精神环境的概念;(2)精神环境对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领会:如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识记:(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领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四)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识记:(1)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2.领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发展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识记:(1)政府对教育目的的影响;(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2.领会: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
(六)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识记:(1)政府权力机关和智能部门重视学前教育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2)不同社会制度先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2.领会: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促进政治发展。
(七)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识记:(1)文化的概念;(2)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5)文化传递、传播对教育的影响; (6)文化选择对教育的影响; (7)文化变迁对教育的影响;(8)文化与学前教育。
(八)人口与教育。
1.识记:(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2)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3)人口与学前教育。
2.领会:人口关系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发展教育推动国家计划生育国策,改善和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九)学前教育和个体社会化。
1.识记: (1)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2)个体社会化过程分类。
2.领会: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是学前教育学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以及相关的理论派别,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以自觉地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概念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发展的含义。
(二)儿童的发展。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2.遗传素质。
3.后天环境和教育。
三、发展的特征 (一)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二)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发展具有阶段性。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内容一、儿童生理的发展 (一)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 (二)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 (三)儿童牙齿的生长。 (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五)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 1.视觉的发育。 2.听觉的发育。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4.触摸觉的发育。 5.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二、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二)语言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语法的发展。 3.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
(三)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发展观
一、儿童观
(一)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二)人本位的儿童观。
(三)正确的儿童观。
二、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二)我国的现代教育观。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三)发展的特征。
(四)儿童发展的内容。
(五)儿童观。
(六)教育观。
四、考核要求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1.识记:(1)什么是发展;(2)儿童发展的含义。
2.领会:儿童身心发展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1.识记:(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论; (4)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5)遗传素质; (6)后天环境与教育。
2.领会:儿童的发展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发展的,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发展的特征。
1.识记:(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3)发展具有阶段性。
2.领会: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
(四)儿童发展的内容。
1.识记:(1)儿童生理的发展;(2)儿童心理的发展。
2.领会:儿童时期是心理和生理发展很迅速的时期,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应用:观察和记录数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五)儿童观。
1.识记: (1)什么是儿童观; (2)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3)人本位的儿童观;(4)正确的儿童观。
2.领会:儿童观是教育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应当正确理解儿童观的内涵。
3.应用:观察和记录某幼儿园教师的活动,并对其儿童观作出分析。
(六)教育观。
1.识记:(1)什么是教育观;(2)我国现代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2.领会:教育观是儿童观的具体体现,应自觉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3.应用:观察和记录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对其教育观作分析。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重要理论、经验和思想;尝试批判性地认识和思考各种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融会贯通现代学前教育各个基本流派的理论与实践,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思想溯源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
(一)氏族社会时期。
(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四)军事民主时期。
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一)古埃及的幼儿教育。
(二)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1.家庭教育时期。 2.会堂教育时期。 (三)古印度的幼儿教育。 1.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2.佛教的幼儿教育。 (四)古希腊的幼儿教育。 1.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2.雅典的幼儿教育三、近代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 1.夸美纽斯十分注重幼儿的体育。 2.强调德行的培养。 3.智力是无价之宝。 4.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5.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6.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7.教学要彻底与巩固。四、洛克的“白板说” 1.洛克的教育理论。 2.洛克的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五、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1.人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2.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3.教育原则。 4.教育方法。六、裴斯洛奇的自然教育 1.倡导爱的教育。 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 3.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 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七、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 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 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儿童发展三段论。 4.儿童的四种本能。 5.教学即生活。 6.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第二节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一)杜威的儿童观。 1.重视儿童的本能。 2.儿童具有自我省察的能力。 3.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成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不断地经验改造”。 (三)杜威的教育原则。 1.“儿童中心论”。
2.“从做中学”。二、蒙台梭利教育法 (一)基本教育思想。 1.发现儿童。 2.吸收心智。 3.自由原则。 (二)教育基本内容。 1.肌肉练习。 2.日常生活训练也是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 3.初步的知识教育。 4.文化历史教育。 (三)教育方法。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2.教师。 3.教具——活动材料。三、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流派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7—11岁)。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5岁)。 (二)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发现式教学方法。 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地建构过程。
(三)儿童教育基本原则。
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
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四、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与幼儿的完整学习
五、维果斯基“很近发展区”理论
六、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一)什么是情商。
(二)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本”。
(二)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
(三)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四)教育内容。
(五)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
(六)开办师资。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基本教育思想:儿童省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二)幼稚园课程。
(三)幼稚园教育教材方法。
1.教材需适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2.教材需适合于社会普遍生活标准。
3,教材需适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中的需要。
(四)幼稚园教学法。
1.做学教合一。
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
3.自由自动教学。
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
(五)幼稚园教师。
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二)陈鹤琴的教育方法。
(三)教育内容。
(四)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政治思想方面。
2.业务修养方面。
3.教学技术方面。
4.优良品质方面。
(五)幼儿园的惩罚。
四、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三)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四)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五、考核要求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识记: (1)学前教育的起源; (2)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2.领会:学前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古代的学前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1.识记:(1)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 (2)洛克的白板说; (3)路所得自然主义教育观; (4)裴斯泰洛奇的自然教育; (5)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
2.领会: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是学前教育思想中的灿烂而珍贵的一部分,对当今学前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3.应用: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某流派,指出其进步和局限之处。
(三)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1.识记:(1)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2)蒙台梭利教育法;(3)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流派;(4)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与幼儿的完整学习;(5)维果斯基很近发展区理论;(6)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2.领会:现代学前教育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四)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1.识记: (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张雪门的教育思想;(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领会: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它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创设幼儿园活动区以及正确选择和运用发挥游戏材料和玩具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的特点以及指导要点和评价标准,并能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二)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三)游戏是愉快的。
(四)游戏是充满幻想的。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东西。
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二)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3.游戏有助于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
(四)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第二节 游戏条件的创设
一、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
(一)场地是儿童游戏必需的空间条件。
(二)户外活动时间的保障。
三、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
(一)关于活动区的种类和选择。
1.培养目标。
2.本班的识记情况。
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
(二)关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1.材料玩具多样化。
2.材料玩具摆放清楚、明确。
(三)关于活动区的合理布置。
1.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
2.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3.各活动区之间的转化性。
(四)关于活动区规则的确定。
四、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
在管理和使用玩具和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
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
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
第三节 游戏和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一)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二)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儿发展的标注之一。
(三)游戏是婴幼儿很自然、很有效的学习。
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一)创设游戏环境。
(二)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
(三)观察和评估游戏。
三、各类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一)角色游戏。
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2.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3.儿童角色游戏能力评价。
(二)结构游戏。
1.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2.儿童积木游戏水平评价。
四、考核知识点
(一)游戏的特点。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游戏时间和户外环境的创设。
(四)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玩具的提供。
(五)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六)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七)角色游戏。
(八)结构游戏。
五、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特点。
1.识记:(1)游戏是自发、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
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的。
2.领会:游戏不同于学习、工作,在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
游戏。
3.应用:观察数名儿童的游戏,记录分析儿童游戏特点的
具体体现。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4)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2.领会:游戏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发挥游戏
的教育功能。 .
3.应用:观察数名儿童的游戏,分析总结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游戏时间和户外环境的创设。
1.识记:(1)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的必要保障;(2)户外
环境的创设要点。
2.领会: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要确保充足的游
戏时间和足够的户外环境。
3.应用:调查统计两所幼儿园游戏时间以及户外环境的创
设情况,分析其不足和长处,提出对策。
(四)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玩具的提供。
1.识记: (1)活动区内容的选择; (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3)活动区的合理布置;(4)活动区规则的制定;(5)管理和使用游戏材料以及玩具的要点。
2.领会:(1)创设活动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游戏的情景,使儿童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的发展;(2)材料和玩具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
3.应用:(1)调查记录某个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并作出分析; (2)设计某一年龄班的活动区内容以及各活动区应配备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五)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识记:(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儿童发展的标准之一; (3)游戏是儿童很自然、很有效的学习。
2.领会:正确理解上述观点是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点。
3.应用:调查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看法和做法,指出不正确的倾向以及好的做法。
(六)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1.识记:(1)制订游戏计划;(2)创设游戏环境;(3)指导和促进儿童的游戏发展;(4)观察和评估游戏。
2.领会: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让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七)角色游戏。
1.识记:(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2)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要点。
2.领会:角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应当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3.应用:(1)观察记录某次角色游戏活动,分析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指出在该次游戏活动中教师是如何指导的; (2)应用角色游戏水平评价表评估某次角色游戏活动。
(八)结构游戏。
1.识记:(1)什么是结构游戏;(2)结构游戏的组织指导要点。
2.领会:处理好结构游戏中教师指导和鼓励儿童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
3.应用:(1)观察记录某次结构游戏活动,分析教师是如何组织指导该次活动的; (2)应用结构游戏水平评价表对某次结构游戏进行评价。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并理解学前教育各项原则的内涵,并能运用学前教育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独立自主性原则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涵
(一)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
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二)幼儿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方面。
2.动作方面。
3.关注环境。
4.待人接物。
5.学习的自主性。
二、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第二节 发展适宜性原则
一、发展适宜性概念
(一)年龄适宜性。
(二)个体适宜性。
二、发展适宜性
(一)发展适宜性课程。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2.发展适应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有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二)发展适宜性的教师一儿童相互作用。
1.教师应对儿童的需要、兴趣和渴望作出快速且直接的反应。
2.教师应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交流机会。
3.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以促进儿童成功完成各种任务。
4.教师应促进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三、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保教结合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任务与范畴
(一)保教者工作范畴。
(二)保育工作者的任务。
二、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二)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三)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综合性原则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二)分科教学的内在综合性。
二、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三、综合性原则所应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二)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
(三)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第五节 启蒙性原则一、学前教育的启蒙性二、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 (一)品德方面的启蒙教育。 (二)智力方面的启蒙教育。 (三)体能方面的启蒙教育。 (四)美的启蒙教育。第六节 活动性原则一、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二、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一)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二)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活动是多样的。 (四)活动不是装饰品。三、考核知识点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三)保教结合原则。 (四)综合性原则。 (五)启蒙性原则。 (六)活动性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1.识记:(1)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2)幼儿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2.领会: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应用:(1)调查某个家庭,对其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状况作出分析; (2)调查某个幼儿园,描述并分析教师对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1.识记: (1)发展适宜性概念; (2)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
2.领会:发展适宜性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保教结合原则。
1.识记:保教结合的任务和范畴。
2.领会:(1)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应用:观察记录某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性原则。
1.识记:(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综合性;(2)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2.领会:综合性原则应注意的事项。
3.应用:记录某幼儿园一个年龄班的课程设计,分析其综合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五)启蒙性原则。
1.识记: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
2.领会:学前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
3.应用:分析当前对学前教育的种种误解,说明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六)活动性原则。
1.识记: (1)活动性原则的意义; (2)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2.领会:学前教育应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活动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应用:观察记录某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分析活动性原则在幼儿园的运用情况。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中常用的: (1)直观形象法;(2)游戏化法;(3)语言法;(4)移情法;(5)角色扮演法;(6)环境体验法;(7)行动操练法;(8)发泄法; (9)表扬鼓励法;(10)批评惩罚法等十种基本教育教学方法,理解其教育原理,掌握实施要点,并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直观形象法
一、直观形象法的内容
(一)观察法。
(二)演示法。
(三)示范法。
(四)范例法。
二、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
(一)内容的选择。
(二)实施要求。
三、参观法
第二节 游戏化方法
一、游戏化方法的实施
(一)游戏活动教育化。
(二)教育活动游戏化。
二、注意事项
(一)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
(二)明确游戏规则。
(三)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
(四)创设游戏角。
第三节 语言法
一、故事法
(一)操作定义。
(二)操作特点。
(三)操作形式。
二、讨论法
(一)操作定义。
(二)操作特点。
1.实践性强。
2.针对性强。 3.自由性强。 (三)教育价值。 (四)操作过程。 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 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问题解决方向。 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第四节 移情法一、移情法 (一)认知提示。 (二)情绪追忆。 (三)情感换位。 (四)巩固升华。 (五)情境表演。二、移情法的实施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第五节 角色扮演法一、角色与角色扮演法二、角色扮演法的心理效应 (一)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 (二)认同。 (三)内化。
三、角色扮演的特点
(一)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二)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
(三)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四)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的分析,促进幼儿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四、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
(一)教育过程。
(二)注意事项。
(三)教育活动举例。
第六节 环境体验法
一、环境体验法
二、环境体验法的操作内容
(一)精神环境体验法。
(二)物质环境体验法。
三、注意事项
(一)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二)为幼儿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三)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四)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幼儿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五)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
(六)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第七节 行动操练法
一、行动操练法
(一)动作技能练习。
(二)心智技能练习。
(三)分段练习。
(四)综合练习。
二、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
(二)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
(三)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四)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
(五)家园配合。
第八节 发泄法
一、发泄法的内容
(一)生理的发泄。
(二)心理的发泄。
二、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创设发泄环境。
(二)教师向幼儿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三)培养幼儿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第九节 表扬鼓励法一、表扬鼓励法 (一)表扬鼓励的方式。 (二)表扬鼓励的场合。 (三)表扬鼓励的时机。二、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 (一)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 (二)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 (三)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第十节 批评惩罚法一、批评法 (一)操作内容。 1.批评的态度。 2.批评的方式。 3.批评的形式。 (二)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幼儿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原则。 4.批评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二、惩罚法 (一)操作内容。 1.社会性惩罚。
2.生理性惩罚。
(二)实施惩罚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2.运用惩罚法要做到“三要”。
3.惩罚法的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要注意儿童受惩罚后的情绪。
5.惩罚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与支持。
6.采用惩罚方法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7.惩罚应和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8.要注意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三、考核知识点
(一)直观形象法。
(二)游戏化方法。
(三)语言法。
(四)移情法。
(五)角色扮演法。
(六)环境体验法。
(七)行动操练法。
(八)发泄法。
(九)表扬鼓励法。
(十)批评惩罚法。
四、考核要求
(一)直观形象法。
1.识记: (1)观察法的含义; (2)实施观察法的注意事项;(3)演示法的含义;(4)实施演示法的注意事项;(5)示范法的含义;(6)范例法的特点;(7)参观法的含义。
2.领会:实施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直观形象法。
(二)游戏化方法。
1.识记: (1)游戏活动的教育化; (2)教育活动的游戏化。
2.领会:(1)实施游戏法的注意事项;(2)十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与灵活运用。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游戏化方法。
(三)语言法。
1.识记: (1)故事法的含义; (2)故事法的操作特点; (3)故事法的操作形式;(4)讨论法的含义;(5)讨论法的特点;(6)讨论法的教育价值。
2.领会:如何运用故事法和讨论法。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语言法。
(四)移情法。
1.识记:(1)什么是移情法;(2)认知提示;(3)情绪追忆;(4)情感换位;(5)巩固深化;(6)情感表演。
2.领会:如何运用移情法。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移情法。
(五)角色扮演法。
1‘识记:(1)什么是角色扮演;(2)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
2.领会:(1)角色扮演法的特点;(2)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法。
(六)环境体验法。
1.识记: (1)什么是环境体验法; (2)精神环境体验; (3)物质环境体验。
2.领会:运用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行动操练法并加以分析。
(七)发泄法。
1.识记:发泄法的含义。
2.领会:运用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并分析发泄法。
(八)表扬鼓励法。
1.识记: (1)表扬鼓励的方式; (2)表扬鼓励的场合; (3)表扬鼓励的时机。
2.领会: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
3.应用:在幼儿园中尝试使用表扬鼓励法。
(九)批评惩罚法。
1.识记:(1)什么是批评法;(2)批评的态度;(3)批评的形式;(4)什么是惩罚法; (5)社会性惩罚; (6)生理性惩罚。
2.领会: (1)批评法的实施要点; (2)惩罚法的实施要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批评惩罚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各种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应了解家庭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家长的育儿守则,家庭的法律、责任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家庭的教育功能一、家 庭二、家庭的社会功能 (一)繁衍后代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教育功能。 (四)休息娱乐功能。三、家庭的教育功能 (一)指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指导社会行为规范。 (三)指导生活目标。 (四)培养社会角色。 (五)形成个人性格。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的率先性。 (二)家庭交往的密切性(时间与空间的紧密、直接)。 (三)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 (四)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五)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六)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二、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
(一)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
(二)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
(三)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
(四)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五)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
(六)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
(七)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
(八)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
第三节 家庭育儿环境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一)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
(二)文明行为、文明语言。
(三)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二、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一)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
(二)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
(三)时有变化的环境。
三、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
(一)电器设备的安置。
(二)门窗的安全。
(三)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
(四)家庭药品的管理。 (五)家具的安全。 (六)进行安全教育。四、属于儿童的天空 (一)放置基本设备。 (二)放置儿童玩具。 (三)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 (四)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第四节 家长育儿守则一、做好榜样 (一)凡是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二)完善自我,道德高尚。 (三)自身缺点不宜回避。二、尊重儿童 (一)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二)满足儿童生理的和精神的需要。 (三)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 (四)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三、理智的爱 (一)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 (二)控制情感,掌握分寸。 (三)增长儿童的爱心。四、规矩明确 (一)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
(二)懂得文明礼貌。 (三)懂得不打搅他人。 (四)懂得关心环境。 (五)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五、步调一致 (一)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 (二)两代养育者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六、适当回避第五节 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一、细心观察二、满足兴趣三、动手多练四、游戏学习 (一)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二)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 (三)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五、鼓励成功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七、巧用提示八、公平适度九、做轻松的父母第六节 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一、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二、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三、考核知识点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三)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 (四)家庭育儿环境。 (五)家庭中如何创设属于儿童的天地。 (六)家庭中怎样创设和谐的生活气氛。 (七)家长幼儿守则。 (八)怎样做到尊重儿童。 (九)怎样是理智的爱。 (十)家庭中对儿童需要有哪些回避。 (十一)家庭中建立怎样的规矩。 (十二)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 (十三)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四、考核要求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1.识记: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行为规
范;(3)指导生活目标; (4)培养社会角色; (5)形成个人性格。
2.领会:家庭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关系着个体的正常成长并将影响着人的一生成长,家庭早期教育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识记:(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2)家庭中交往的密切性;(3)家庭中对儿童的多向控制;(4)家长对儿童了解与影响的深刻性;(5)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6)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2.领会:比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特点,从而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发挥其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有功能。
(三)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
1.识记:(1)家长职业、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5)家庭生活气氛与家庭教育;(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7)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8)家长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
2.领会:各种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可利用家庭中有利于教育的因素,控制改善不利于教育的因素,减少盲目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四)家庭中如何创设属于儿童的天地。
1.识记:(1)放置基本设备;(2)放置儿童玩具;(3)由儿童自己布置;(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2.领会:创设属于儿童活动的天地有怎样的教育价值。
3.应用:用草图(或者文字)设计以家庭居室中的儿童天地;或对某一家庭中的活动天地作评价。
(五)家庭中怎样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1.识记:(1)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2)文明行为、文明语言;(3)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2.领会:和谐的家庭生活给儿童怎样的影响。
3.应用:列举家庭和谐的生活气氛一例。
(六)家长育儿守则。
1.识记:家长应牢记以下育儿守则: (1)做好榜样; (2)尊重儿童; (3)理智的爱; (4)规矩明确; (5)步调一致;(6)适当回避。
2.领会:为什么家长应以守则规范自身。
(七)怎样做到尊重儿童。
1.识记:(1)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2)满足儿童生理的精神的需要; (3)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 (4)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
2.领会:尊重儿童是现代儿童观的重要内容,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正常地、充分地发展。
3.应用:试举尊重儿童与不尊重儿童的种种现象。
(八)怎样行使理智的爱。
1.识记:(1)有要求,不一味地迁就;(2)控制情感,掌握分寸,考虑后果;(3)增长儿童的爱心。
2.领会:懂得并学会理智地爱孩子,这是有眼光的真正的爱,有益的爱;失去理智的爱会害孩子一生。
3.应用:试举父母理智的爱和失去理智的爱的实例。
(九)家庭中对儿童需要有哪些回避。
1.识记:(1)为什么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儿童应有适当的回避;(2)在哪些方面需要有回避(经济状况:儿童不易理解的有关工作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家庭中教育儿童的意见,夫妻生活等)。
2.领会:适当回避的守则与家庭生活民主化是不相悖的,适当回避是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切公开化将给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3.应用:试举家庭生活中对幼儿需要回避的一些事情,举出不注意适当回避给儿童造成的不利后果。
(十)家庭中怎样建立规矩。
1.识记:(1)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2)懂得文明礼貌;(3)懂得不打搅别人;(4)懂得关心环境;(5)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
2.领会:儿童很初的规则和懂得遵守规则是从家庭生活中建立的,围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儿童的能力建立必要的规矩是有益于儿童成长,有益于儿童走向社会。
3.应用:试举一个建立了良好规矩的家庭生活例子。
(十一)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
1.识记:(1)对儿童有抚养和监护的责任;(2)保护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3)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儿童;(4)不向儿童谈及婚姻问题;(5)不履行上述责任应负有法律责任。
2.领会:儿童不是家庭的私有物,家庭对儿童负有社会的、法律的责任,未成年人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
3.应用:试举违反未成年人家庭保护责任的实例。
(十二)家庭教育的有效教育方法。
1.识记:(1)细心观察;(2)满足兴趣;(3)动手多练; (4)游戏学习; (5)鼓励成功; (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7)巧用提示;(8)公平适度;(9)做轻松的父母。
2.领会:以上九种儿童教育方法各自包含的内容有动因和操作。
3.应用:对九种教育方法分别举实例说明其具体应用和收效。
第八章 教师和保育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工作职责,在认识了解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应有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修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纯真美好。
(二)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三)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
(四)多重角色。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
1.执著的事业心。
2.自信、自尊。
3.意志坚强。
4.聪慧的认知能力。
5.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
6.合作精神和能力。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1.爱心。
(1)爱心和“教育爱”;(2)爱心和童心; (3)爱心和尊重儿童;(4)爱心和严格要求。
2.观察力。
(1)有计划的观察能力;(2)随即观察。
3.沟通能力。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5.科研能力。
6.写作能力。
7.自学能力。
8.意外事故的急救能力和处理能力。
第二节 保育员
一、保育员的职责
(一)负责本班的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工作。
(二)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三)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
(四)妥善保管幼儿衣物、药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等。
二、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心理素质。
1.合作精神。
2.意志坚强,耐心细致。
3.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形象。
(二)专业素质。
1.爱心。
2.丰富的知识。
3.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4.熟练的操作技能。
5.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的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三)幼儿教师的素质。
(四)保育员的职责。
(五)保育员的素质。
四、考核要求
(一)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1.识记: (1)什么是幼儿教师; (2)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2.领会:幼儿教师是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1.识记:(1)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内涵;(2)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2.领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3.应用:(1)谈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2)列举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3)结合实际列举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保育员职责。
1.识记:(1)什么是保育员;(2)保育员的职责。
2.领会:保育员在幼儿中的作用。
(四)保育员的素质。
1.识记: (1)保育员的心理素质; (2)保育员的专业素质。
2.领会:一个合格的保育员也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与心理素养。
3.应用:(1)谈谈对保育员这一职业的认识;(2)在实践中尝试保育员的工作。
一、考试内容概述
(一)《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目的在于使考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培养提高自我心理的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学前教育学》概述
本课程主要阐述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内涵、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教育的目标、基本活动、原则、方法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和家园合作等基本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前教育观;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各种能力和素养;激发其对幼儿和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感。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掌握在家庭中、在托幼园所中实施学前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
二、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满分:150分(单科成绩)。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较易试题 约占50%中等试题 约占30%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单选题 约占20%多选题 约占10%填空题 约占10%简答题 约占40%综合题 约占20%
五、内容比例《学前心理学》 约占60%第一章 绪论 约占5%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约占8%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约占6%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约占8%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约占6%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约占8%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约占10%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约占10%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约占8%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约占6%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约占6%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约占8%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约占11%
《学前教育学》 约占40%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约占12%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约占14%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约占12%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约占14%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约占12%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约占12%
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约占12%
第八章 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约占12%
六、参考教材
1.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月版。
2.梁志燊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月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学前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概括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初步认识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对指导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
(三)初步了解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四)激发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二)学期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研究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观。
第三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抓住学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1.考核知识点。
(1)心理。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5)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6)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心理。
识记:心理的概念。
领会:成人心理现象和儿童心理现象。
应用:分析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2)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领会: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解剖生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领会:进一步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特点。
(5)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6)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学前JL童心理的
方法。
领会: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必要性;把学前儿童心理
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应用:尝试使用某种工具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理论知识。
(二)初步了解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初步领会针对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四)初步体会如何针对幼儿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司·变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和很佳期;儿童心理的很近发展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0—1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新生儿的心理特征;满月到半岁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半岁到周岁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动作发展的特征;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独立性开始出现。
(三)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L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概念。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四、考核要求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1,识记:(1)年龄特征的概念;(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领会:正确理解年龄特征概念的必要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概念。
1.识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概念。
2.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1.识记:(1)学前期心理发展的阶段;(2)学前期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名称。
2.领会: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出现注意的很初形态——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二)]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注意的选择带有规律性倾向;注意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三)1出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言语的发生和注意的发展;注意时间的延长;注意事物的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五、考核知识点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注意与知觉的发展;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的发展与学习活动。
(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四)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新生儿的定向性注意;新生儿的选择性注意。
(五)l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经验在注意活动中的使用。
(六)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言语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注意的持续时间;注意的事物。
(七)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六、考核要求
(一)注意的概念。
1.识记:注意的概念。
2.领会:注意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1.识记: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知觉、记忆、坚持性发展的关系。
2.领会: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关系。
3.应用:找出说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事例。
(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1.识记: (1)定向性注意的概念; (2)选择性注意的概念;(3)无意注意的概念;(4)有意注意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四)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识记: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2.领会:(1)新生儿定向性注意的表现;(2)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表现。
(五)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识记: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2.领会:经验在婴儿注意活动中的作用。
(六)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识记:(1)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2)“客体永久性”概念。
2.领会:(1)表象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生的关系; (2)言语的发生与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关系。
(七)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识记: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2.领会:无意注意的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3.应用:(1)分析某一次活动中幼儿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2)按照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设计—个教育活动并观察其效果。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表现及其特点。
(三)初步运用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感知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很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儿童只要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视觉敏度的测定;影响婴儿视力的因素。
(二)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婴儿的颜色视觉;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色盲。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二)婴儿听觉和视觉的协调。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六)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儿童触觉的发生;婴儿的口腔触觉探索;触觉和视觉的协调;触觉和听觉的协调。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痛觉。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目的性的加强。
(二)观察持续性的延长。
(三)观察细致性的增加。
(四)观察概括性的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一)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四)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五)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触觉和动觉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十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十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十三)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十四)适应现象和对比现象与幼儿的活动。
(十五)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识记:(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
2.领会: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识记: (1)感觉和知觉在新生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知觉在3』岁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领会: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优势地位。
3.应用:学会分析知觉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1.识记:(1)原始的感知阶段;(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概括过渡阶段;(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领会: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发展趋势与学前儿童知觉发展主要阶段的关系。
(四)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1。识记:(1)视觉敏度的概念;(2)颜色视觉的概念。
2.领会:(1)学前儿童视觉敏度的发展;(2)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学前儿童视觉发展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判断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视力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1.识记:(1)新生儿听觉发生的指标;(2)婴儿听觉和视觉的协调。
2.领会: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表现。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学前儿童听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判断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1.识记: (1)儿童触觉的发生; (2)口腔的触觉探索; (3)手的触觉探索;(4)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5)学前儿童的痛觉。
2.领会:学前儿童触觉发展的表现。
3.应用:理解学前儿童触觉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七)学前儿童的痛觉。
1.识记:学前儿童痛觉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疼痛发生的条件。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儿童痛觉发展的基础知识去提出帮助学前儿童减轻疼痛的方法。
(八)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识记:形状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所学关于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分析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
(九)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识记:大小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根据所学关于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基本知识,分析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
(十)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1.识记:空间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在幼儿活动中分析其空间知觉的表现和发展水平。
(十一)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识记:时间知觉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在幼儿活动中分析其时间知觉的表现和发展水平。
(十二)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1.识记:观察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和观察方法的发展。
3.应用:初步学会促进幼儿观察方法的发展。
(十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1。识记:(1)应用的概念;(2)对比的概念。
2.领会:(1)幼儿感受性的适应现象;(2)幼儿感受性的对比现象;(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应用:初步能够判断老师在教学中对幼儿园儿童知觉变化规律的掌握是否恰当。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记忆与言语的发展;记忆与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记忆发生的指标;记忆发生的时间。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新生儿记忆的特点;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符号表象记忆产生;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出现初步的回忆。
(三)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逐渐发展。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
(二)遗忘。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三、考核的知识点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五)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一)记忆的概念。
1.识记:记忆的概念。
2.领会:幼儿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表现。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识记:记忆与知觉、想象、思维、言语、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关系。
2.领会:幼儿记忆的发展与幼儿各认知过程和情感、意志发展的关系。
3.应用: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找出幼儿记忆与幼儿知觉关系的事例。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识记:(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表现;(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2。领会: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对其学习活动的意义。
3.应用:初步学习分析学前儿童记忆发展趋势与婴幼儿教材编写的关系。
(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l识记:(1)新生儿记忆发展的特点;(2)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3)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4)1— 2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5)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概念; (6)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概念; (7)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概念;(8)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2.领会:(1)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 (2)幼儿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发展特点的表现;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发展。
3.应用:学习分析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记忆的特点。
(五)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1.识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2,领会: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表现。
3.应用:分析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应用。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有关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创造基础。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二)2-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五)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九)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想象的概念。
1.识记:(1)想象的概念;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4)再造想象;(5)创造想象。
2.领会:幼儿想象的表现。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识记:(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2.领会:(1)想象在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作用;(2)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1.识记:(1)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2)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2.领会:想象的萌芽与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关系;(2)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
(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1.识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2。领会:学前儿童想象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3.应用:(1)能够采用针对幼儿想象夸张性特点的教育策略;(2)把幼儿想象的夸张性引到正确方向。
(五)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
3.应用:掌握针对幼儿无意想象特点的教育措施。
(六)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2)学前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有意想象发展的条件。
3.应用: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有意想象发展的教育策略。
(七)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2.领会:(1)再造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2)再
造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3)学前儿童再造想象
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3.应用:掌握针对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特点的教育策略。
(八)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2)学前儿
童创造想象的特点。
2.领会: (1)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
(2)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展的意义。
3.应用:掌握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方法。
(九)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1.识记: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期各年龄阶段儿童想象发展特点的实际表现。
3.应用:能够针对不同年龄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想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主要以感知和动作为工具;主要以表象为工具;主要以语词所代表的概念为工具。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性;思维的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
判断形式间接化;判断内容深入化;判断根据客观化;判断论据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很初的转导推理;幼儿的演绎推理;幼儿的类比推理;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想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相对关系发展到能理解相对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三)儿童思维的发生。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五)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七)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九)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四、考核要求
(一)思维的概念。
1.识记:思维的概念。
2.领会: (1)思维与知觉的关系; (2)思维与记忆的关系。
3.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识记:(1)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 (2)思维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其他认识过程发展的意义。
2.领会:(1)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情绪、意志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2)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发生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1.识记: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2.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1.识记:(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工具性的变化;(2)概念: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
(五)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1.识记:(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前概念阶段或形象思维阶段,直觉思维阶段。
2.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各阶段的具体表现。
3.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思维的事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识记:(1)思维直观行动性发展的表现;(2)思维具体形象性的主要特点;(3)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特点。
2.领会: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及其与成人思维的不同。
3.应用:运用学前儿童思维主要特点的知识去分析幼儿教育活动,提出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建议。
(七)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特点的具体表现。
3.应用:应用小实验(可重复前人已做过的实验)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特点。
(八)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识记:(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3)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4)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5)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6)学前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7)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2.领会:(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和特点与成人的不同;(2)领会学前儿童掌握各种概念具体表现及其之间的区别。
3.应用:(1)能够应用小实验了解学前儿童掌握各种概念的特点;(2)能够运用有关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知识去分析幼儿教育活动,并提出教育建议。
(九)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1.识记:识记以下概念:(1)判断;(2)推理;(3)演绎推理。
2.领会:(1)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推理发展的趋势。
3.应用:能够应用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特点的知识去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教育建议。
(十)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1.识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
2.领会: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3.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学前儿童理解的水平和特点,并提出教育意见。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言语;语言。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语音知觉的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的形成。
(二)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
(三)语音发展的顺序。
(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五)语音意识的发生。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一)词?正数量的增加。
(二)词类的扩大。
(三)词义的深化。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第四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三)句子含词量的增加。
(四)语法意识的出现。
第五节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语言的发展。
(二)情景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展。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四)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二)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七节 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
(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
第八节 幼儿口语的培养
(一)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
(二)讲究教法。
(三)鼓励言语创造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言语的概念。
(二)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言语发生的准备。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四)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七)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言语的概念。
1.识记:言语的概念。
2.领会: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二)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识记:(1)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趋势;(2)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
2.领会:学前儿童言语发生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1识记:(1)前言语阶段;(2)言语发生阶段;(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2.领会:言语发生阶段的标志。
(四)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1.识记:(1)语音形成所经历的阶段;(2)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
2.领会:(1)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2)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幼儿掌握语音的问题和难点。
(五)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1.识记:(1)词汇的概念; (2)消极词汇; (3)积极词汇;(4)词类;(5)词义。
2.领会:(1)学前儿童词汇量增长的规律;(2)学前儿童掌握词义变化的特点;(3)学前儿童掌握各类词的特点。
3.应用:(1)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词汇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根据幼儿词汇发展的规律提出促进幼儿词汇发展的教育建议。
(六)学前儿童对词汇的掌握。
1.识记: (1)学前儿童句型发展的趋势; (2)单词句; (3)电报句;(4)完整句;(5)学前儿童语句结构发展的趋势。
2.领会:(1)学前儿童语句含词量增加的意义;(2)学前儿童语法意识出现的特点。
3.应用:能够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掌握语法方面的问题和特点。
(七)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识记:(1)对话言语;(2)独白言语;(3)情景言语; (4)连贯言语;(5)口吃的心理表现。
2.领会:(1)学前儿童对话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2)学前儿童独白言语的发生; (3)学前儿童情景言语发展的特点; (4)学前儿童连贯言语的发生; (5)学前儿童讲述逻辑性发展的特点;(6)学前儿童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的特点。
3.应用:(1)分析幼儿口语表达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方法; (2)能够分析某个幼儿口吃现象,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提出纠正方法。
(八)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发展的阶段; (2)学前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3)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条件。
2.领会:(1)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其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
3.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九)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1.识记: (1)内部言语的概念; (2)内部言语的特点; (3)内部言语发生的基础和年龄; (4)幼儿的自言自语; (5)幼儿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
2.领会:(1)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白语的功能。
3.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
1.识记:(1)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含义;(2)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3)学前儿童阅读的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准备。
3.应用:在社会上流行的追求儿童成为“识字神童”的现象,能够正确分析。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情绪反应。
(二)情绪分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二)笑。
(三)恐惧。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二)美感。
(三)理智感。
第六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三、考核知识点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五)儿童情绪的发生。
(六)儿童情绪的分化。
(七)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八)学前儿童基本情绪表现。
(九)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动机的作用。
1.识记:情绪的动机作用。
2.领会: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3.应用:分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情绪适宜和不适宜做法的事例。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2)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2.领会:(1)情绪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表现;(2)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1.识记:(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 (2)原始情绪的种类; (3)婴儿情绪的分化。
2.领会:两岁前婴儿情绪的分化和表现。
(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识记:(1)情绪社会化的趋势;(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2.领会: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性提高的表现。
3.应用:分析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
(五)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识记: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领会: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表现。
(六)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识记:学前儿童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2.领会:学前儿童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表现。
3.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高级情感的策略。
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动作意志行动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生和发展的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
基础动作的模式;基础动作发展的顺序;基础动作发展的小阶段。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
意志;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和学前儿童认知过程有意性的发展。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四)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有意运动的特点;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很初的习惯性动作;很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二)行动目的和动机关系的间接化。
第五节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成熟因素。
(三)教育与练习。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四)幼儿基础动作的发展。
(五)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
(六)意志行动对学前儿童认识、情绪过程发展的作用。
(七)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
(八)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十)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与动作发展的关系; (2)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2.领会:(1)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2)幼儿基础动作发展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动作发展的表现并提出教育建议。
(二)意志和意志行动的概念。
1.识记:(1)意志;(2)意志行动。
2.领会:学前儿童动觉行动的表现。
(三)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意志行动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
的发生和加强的作用; (2)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情绪发
展的关系;(3)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性形
成的作用。
2.领会:意志行动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
(四)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1.识记: (1)有意运动的概念; (2)有意运动的发生;
(3)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2.领会:(1)有意运动和无意运动的区别;(2)两岁前儿
童意志行动的表现。
(五)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1.识记:(1)行动动机;(2)行动目的。
2.领会:(1)学前儿童自觉的行动动机开始形成的特点及
其表现;(2)学前儿童动机和目的关系间接化关系的表现。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表现,并
提出培养意见和建议。
(六)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1.识记:(1)坚持性的概念;(2)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的
关键年龄。
2.领会:各年龄阶段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表现。
(七)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条件。
1.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2.领会:各有关条件对学前儿童自制发展的生理因素。
3.应用: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
教育技巧。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沦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结构。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先天气质差异;个性特征的萌芽;个性初步形成。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自我感觉的发展;自我认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幼儿自我控制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需要和动机的概念;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兴趣及其特点;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的概念;气质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和变化。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特点;性格的结构。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的特征;能力的结构。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智力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智力发展迅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三)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八)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个性的概念。
1.识记:(1)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性; (3)个性的结构。
2.领会:个性基本特性的表现。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识记: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2.领会:从理论和实际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识记: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
2.领会:从理论和实际理解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识记:(1)自我意识的概念;(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特点。
2.领会:(1)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表现。
3.应用:(1)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2)分析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方法。
(五)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识记:(1)个性倾向性;(2)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3)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2.领会: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
3.应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幼儿个性倾向性特点采取的教育策略。
(六)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1.识记:(1)气质的概念;(2)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
2.领会:(1)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和变化;(2)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3.应用:分析在实际生活中针对不同气质幼儿的教育策略。
(七)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1.识记:(1)性格的概念;(2)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2.领会:(1)幼儿性格年龄特点的实际表现;(2)幼儿性格特征的稳定性和变化。
3.应用:分析在实际生活中针对幼儿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的策略。
(八)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1.识记:能力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3.应用:初步掌握针对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有关基础理论知识。
(二)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三)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依恋的发展。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婴儿依恋的类型;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性别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五)男女双性化教育。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意思。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
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三)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四)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八)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九)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1.识记: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社会性。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表现。
(二)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识记:(1)亲子关系;(2)同伴关系;(3)性别角色行为;(4)亲社会行为;(5)攻击性行为。
2.领会: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的实际表现。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识记: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2.领会: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四)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2.领会:(1)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2)影响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发展的因素。
3.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亲子关系影响因素的事例。
(五)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2.领会:(1)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2)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3.应用:分析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中问题儿童的表现及其成因,提出教育策略。
(六)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1.识记:(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生;(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2.领会: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3.应用:分析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影响因素的事例和教育策略。
(七)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领会: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表现; (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3.应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事例。
(八)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2.领会:(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表现;(2)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
3.应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事例,提出干预策略。
(九)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1.识记: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2.领会: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3.应用:分析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在学习前面各章的基础上,概括地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
(二)了解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规律。
(三)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的作用。
(四)能够初步运用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提出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因素。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六)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七)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八)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九)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进步性方向。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前进中的倒退。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识记: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3)从具体到抽象;(4)从被动到主动;(5)从零乱到成体系。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趋势的表现。
3.应用:概括前面各章所讲述的学前儿童各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从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1.识记:高速度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高速度。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1.识记:(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2)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3)学前儿童心理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4)学前期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的表现。
3.应用:(1)纵观前面各章涉及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的论述,进一步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2)纵观前面各章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方面的发展,进一步理解其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3)在实际生活或学习儿童心理实验中分析不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识记:(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心理发展的渐变形式;(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领会:(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的表现;(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的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3.应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在教育上的运用。
(六)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识记:(1)社会环境;(2)家庭环境。
2.领会: (1)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制约。
3.应用:概括前面各章有关部分,进一步理解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七)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1.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2.领会: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观因素的作用。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及其作用。
(八)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1.识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2.领会: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表现。
3.应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九)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活动;(2)交往;(3)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4)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2.领会:(1)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2)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和教育活动中分析学前儿童活动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如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同时,也要理解教育和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其间的关系在作用的性质、作用的程度和作用的过程是各不相同的,务求把握得当,发挥教育的积极、正面的社会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二、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二)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政治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二)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三)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二)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二)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教育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二)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三)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六、文化选择与教育七、文化变迁与教育八、文化与学前教育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二)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三)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一)现状。 (二)趋势。 (三)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个体社会化
二、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物质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三)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四)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六)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八)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九)学前教育和个体的社会化。
四、考核要求
(一)物质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识记:(1)物质环境的概念;(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精神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1.识记:(1)精神环境的概念;(2)精神环境对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领会:如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识记:(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领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四)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识记:(1)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2.领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发展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识记:(1)政府对教育目的的影响;(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2.领会: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
(六)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识记:(1)政府权力机关和智能部门重视学前教育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2)不同社会制度先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2.领会: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促进政治发展。
(七)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识记:(1)文化的概念;(2)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5)文化传递、传播对教育的影响; (6)文化选择对教育的影响; (7)文化变迁对教育的影响;(8)文化与学前教育。
(八)人口与教育。
1.识记:(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2)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3)人口与学前教育。
2.领会:人口关系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发展教育推动国家计划生育国策,改善和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九)学前教育和个体社会化。
1.识记: (1)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2)个体社会化过程分类。
2.领会: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是学前教育学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以及相关的理论派别,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以自觉地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概念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发展的含义。
(二)儿童的发展。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2.遗传素质。
3.后天环境和教育。
三、发展的特征 (一)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二)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发展具有阶段性。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内容一、儿童生理的发展 (一)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 (二)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 (三)儿童牙齿的生长。 (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五)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 1.视觉的发育。 2.听觉的发育。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4.触摸觉的发育。 5.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二、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二)语言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语法的发展。 3.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
(三)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发展观
一、儿童观
(一)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二)人本位的儿童观。
(三)正确的儿童观。
二、儿童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二)我国的现代教育观。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三)发展的特征。
(四)儿童发展的内容。
(五)儿童观。
(六)教育观。
四、考核要求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1.识记:(1)什么是发展;(2)儿童发展的含义。
2.领会:儿童身心发展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1.识记:(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论; (4)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5)遗传素质; (6)后天环境与教育。
2.领会:儿童的发展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发展的,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发展的特征。
1.识记:(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3)发展具有阶段性。
2.领会: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
(四)儿童发展的内容。
1.识记:(1)儿童生理的发展;(2)儿童心理的发展。
2.领会:儿童时期是心理和生理发展很迅速的时期,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应用:观察和记录数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五)儿童观。
1.识记: (1)什么是儿童观; (2)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3)人本位的儿童观;(4)正确的儿童观。
2.领会:儿童观是教育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应当正确理解儿童观的内涵。
3.应用:观察和记录某幼儿园教师的活动,并对其儿童观作出分析。
(六)教育观。
1.识记:(1)什么是教育观;(2)我国现代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2.领会:教育观是儿童观的具体体现,应自觉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3.应用:观察和记录某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对其教育观作分析。
第三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重要理论、经验和思想;尝试批判性地认识和思考各种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融会贯通现代学前教育各个基本流派的理论与实践,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思想溯源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
(一)氏族社会时期。
(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四)军事民主时期。
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一)古埃及的幼儿教育。
(二)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1.家庭教育时期。 2.会堂教育时期。 (三)古印度的幼儿教育。 1.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2.佛教的幼儿教育。 (四)古希腊的幼儿教育。 1.斯巴达的幼儿教育 2.雅典的幼儿教育三、近代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 1.夸美纽斯十分注重幼儿的体育。 2.强调德行的培养。 3.智力是无价之宝。 4.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5.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6.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7.教学要彻底与巩固。四、洛克的“白板说” 1.洛克的教育理论。 2.洛克的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五、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1.人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2.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3.教育原则。 4.教育方法。六、裴斯洛奇的自然教育 1.倡导爱的教育。 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 3.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 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七、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 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 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儿童发展三段论。 4.儿童的四种本能。 5.教学即生活。 6.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第二节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一)杜威的儿童观。 1.重视儿童的本能。 2.儿童具有自我省察的能力。 3.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成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不断地经验改造”。 (三)杜威的教育原则。 1.“儿童中心论”。
2.“从做中学”。二、蒙台梭利教育法 (一)基本教育思想。 1.发现儿童。 2.吸收心智。 3.自由原则。 (二)教育基本内容。 1.肌肉练习。 2.日常生活训练也是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 3.初步的知识教育。 4.文化历史教育。 (三)教育方法。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2.教师。 3.教具——活动材料。三、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流派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7—11岁)。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5岁)。 (二)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发现式教学方法。 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地建构过程。
(三)儿童教育基本原则。
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
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四、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与幼儿的完整学习
五、维果斯基“很近发展区”理论
六、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一)什么是情商。
(二)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本”。
(二)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
(三)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四)教育内容。
(五)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
(六)开办师资。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基本教育思想:儿童省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二)幼稚园课程。
(三)幼稚园教育教材方法。
1.教材需适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2.教材需适合于社会普遍生活标准。
3,教材需适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中的需要。
(四)幼稚园教学法。
1.做学教合一。
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
3.自由自动教学。
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
(五)幼稚园教师。
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二)陈鹤琴的教育方法。
(三)教育内容。
(四)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政治思想方面。
2.业务修养方面。
3.教学技术方面。
4.优良品质方面。
(五)幼儿园的惩罚。
四、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三)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四)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五、考核要求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识记: (1)学前教育的起源; (2)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2.领会:学前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古代的学前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1.识记:(1)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 (2)洛克的白板说; (3)路所得自然主义教育观; (4)裴斯泰洛奇的自然教育; (5)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
2.领会: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是学前教育思想中的灿烂而珍贵的一部分,对当今学前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3.应用: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某流派,指出其进步和局限之处。
(三)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1.识记:(1)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2)蒙台梭利教育法;(3)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流派;(4)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与幼儿的完整学习;(5)维果斯基很近发展区理论;(6)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2.领会:现代学前教育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四)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1.识记: (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张雪门的教育思想;(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领会: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它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创设幼儿园活动区以及正确选择和运用发挥游戏材料和玩具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的特点以及指导要点和评价标准,并能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二)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三)游戏是愉快的。
(四)游戏是充满幻想的。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东西。
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二)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3.游戏有助于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
(四)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第二节 游戏条件的创设
一、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
(一)场地是儿童游戏必需的空间条件。
(二)户外活动时间的保障。
三、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
(一)关于活动区的种类和选择。
1.培养目标。
2.本班的识记情况。
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
(二)关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1.材料玩具多样化。
2.材料玩具摆放清楚、明确。
(三)关于活动区的合理布置。
1.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
2.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3.各活动区之间的转化性。
(四)关于活动区规则的确定。
四、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
在管理和使用玩具和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
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
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
第三节 游戏和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一)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二)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儿发展的标注之一。
(三)游戏是婴幼儿很自然、很有效的学习。
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一)创设游戏环境。
(二)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
(三)观察和评估游戏。
三、各类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一)角色游戏。
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2.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3.儿童角色游戏能力评价。
(二)结构游戏。
1.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2.儿童积木游戏水平评价。
四、考核知识点
(一)游戏的特点。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游戏时间和户外环境的创设。
(四)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玩具的提供。
(五)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六)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七)角色游戏。
(八)结构游戏。
五、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特点。
1.识记:(1)游戏是自发、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
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的。
2.领会:游戏不同于学习、工作,在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
游戏。
3.应用:观察数名儿童的游戏,记录分析儿童游戏特点的
具体体现。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识记:(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4)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2.领会:游戏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发挥游戏
的教育功能。 .
3.应用:观察数名儿童的游戏,分析总结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游戏时间和户外环境的创设。
1.识记:(1)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的必要保障;(2)户外
环境的创设要点。
2.领会: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要确保充足的游
戏时间和足够的户外环境。
3.应用:调查统计两所幼儿园游戏时间以及户外环境的创
设情况,分析其不足和长处,提出对策。
(四)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玩具的提供。
1.识记: (1)活动区内容的选择; (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3)活动区的合理布置;(4)活动区规则的制定;(5)管理和使用游戏材料以及玩具的要点。
2.领会:(1)创设活动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游戏的情景,使儿童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的发展;(2)材料和玩具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
3.应用:(1)调查记录某个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并作出分析; (2)设计某一年龄班的活动区内容以及各活动区应配备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五)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识记:(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儿童发展的标准之一; (3)游戏是儿童很自然、很有效的学习。
2.领会:正确理解上述观点是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点。
3.应用:调查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看法和做法,指出不正确的倾向以及好的做法。
(六)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1.识记:(1)制订游戏计划;(2)创设游戏环境;(3)指导和促进儿童的游戏发展;(4)观察和评估游戏。
2.领会: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让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七)角色游戏。
1.识记:(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2)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要点。
2.领会:角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应当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3.应用:(1)观察记录某次角色游戏活动,分析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指出在该次游戏活动中教师是如何指导的; (2)应用角色游戏水平评价表评估某次角色游戏活动。
(八)结构游戏。
1.识记:(1)什么是结构游戏;(2)结构游戏的组织指导要点。
2.领会:处理好结构游戏中教师指导和鼓励儿童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
3.应用:(1)观察记录某次结构游戏活动,分析教师是如何组织指导该次活动的; (2)应用结构游戏水平评价表对某次结构游戏进行评价。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并理解学前教育各项原则的内涵,并能运用学前教育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独立自主性原则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涵
(一)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
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二)幼儿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方面。
2.动作方面。
3.关注环境。
4.待人接物。
5.学习的自主性。
二、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第二节 发展适宜性原则
一、发展适宜性概念
(一)年龄适宜性。
(二)个体适宜性。
二、发展适宜性
(一)发展适宜性课程。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2.发展适应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有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二)发展适宜性的教师一儿童相互作用。
1.教师应对儿童的需要、兴趣和渴望作出快速且直接的反应。
2.教师应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交流机会。
3.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以促进儿童成功完成各种任务。
4.教师应促进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三、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保教结合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任务与范畴
(一)保教者工作范畴。
(二)保育工作者的任务。
二、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二)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三)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综合性原则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二)分科教学的内在综合性。
二、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三、综合性原则所应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二)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
(三)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第五节 启蒙性原则一、学前教育的启蒙性二、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 (一)品德方面的启蒙教育。 (二)智力方面的启蒙教育。 (三)体能方面的启蒙教育。 (四)美的启蒙教育。第六节 活动性原则一、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二、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一)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二)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活动是多样的。 (四)活动不是装饰品。三、考核知识点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三)保教结合原则。 (四)综合性原则。 (五)启蒙性原则。 (六)活动性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1.识记:(1)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2)幼儿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2.领会: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应用:(1)调查某个家庭,对其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状况作出分析; (2)调查某个幼儿园,描述并分析教师对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1.识记: (1)发展适宜性概念; (2)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
2.领会:发展适宜性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保教结合原则。
1.识记:保教结合的任务和范畴。
2.领会:(1)教师与保育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应用:观察记录某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性原则。
1.识记:(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综合性;(2)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2.领会:综合性原则应注意的事项。
3.应用:记录某幼儿园一个年龄班的课程设计,分析其综合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五)启蒙性原则。
1.识记: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
2.领会:学前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
3.应用:分析当前对学前教育的种种误解,说明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六)活动性原则。
1.识记: (1)活动性原则的意义; (2)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2.领会:学前教育应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活动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应用:观察记录某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分析活动性原则在幼儿园的运用情况。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中常用的: (1)直观形象法;(2)游戏化法;(3)语言法;(4)移情法;(5)角色扮演法;(6)环境体验法;(7)行动操练法;(8)发泄法; (9)表扬鼓励法;(10)批评惩罚法等十种基本教育教学方法,理解其教育原理,掌握实施要点,并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直观形象法
一、直观形象法的内容
(一)观察法。
(二)演示法。
(三)示范法。
(四)范例法。
二、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
(一)内容的选择。
(二)实施要求。
三、参观法
第二节 游戏化方法
一、游戏化方法的实施
(一)游戏活动教育化。
(二)教育活动游戏化。
二、注意事项
(一)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
(二)明确游戏规则。
(三)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
(四)创设游戏角。
第三节 语言法
一、故事法
(一)操作定义。
(二)操作特点。
(三)操作形式。
二、讨论法
(一)操作定义。
(二)操作特点。
1.实践性强。
2.针对性强。 3.自由性强。 (三)教育价值。 (四)操作过程。 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 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问题解决方向。 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第四节 移情法一、移情法 (一)认知提示。 (二)情绪追忆。 (三)情感换位。 (四)巩固升华。 (五)情境表演。二、移情法的实施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第五节 角色扮演法一、角色与角色扮演法二、角色扮演法的心理效应 (一)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 (二)认同。 (三)内化。
三、角色扮演的特点
(一)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二)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
(三)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四)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的分析,促进幼儿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四、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
(一)教育过程。
(二)注意事项。
(三)教育活动举例。
第六节 环境体验法
一、环境体验法
二、环境体验法的操作内容
(一)精神环境体验法。
(二)物质环境体验法。
三、注意事项
(一)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二)为幼儿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三)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四)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幼儿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五)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
(六)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第七节 行动操练法
一、行动操练法
(一)动作技能练习。
(二)心智技能练习。
(三)分段练习。
(四)综合练习。
二、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
(二)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
(三)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四)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
(五)家园配合。
第八节 发泄法
一、发泄法的内容
(一)生理的发泄。
(二)心理的发泄。
二、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创设发泄环境。
(二)教师向幼儿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三)培养幼儿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第九节 表扬鼓励法一、表扬鼓励法 (一)表扬鼓励的方式。 (二)表扬鼓励的场合。 (三)表扬鼓励的时机。二、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 (一)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 (二)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 (三)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第十节 批评惩罚法一、批评法 (一)操作内容。 1.批评的态度。 2.批评的方式。 3.批评的形式。 (二)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幼儿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原则。 4.批评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二、惩罚法 (一)操作内容。 1.社会性惩罚。
2.生理性惩罚。
(二)实施惩罚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2.运用惩罚法要做到“三要”。
3.惩罚法的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要注意儿童受惩罚后的情绪。
5.惩罚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与支持。
6.采用惩罚方法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7.惩罚应和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8.要注意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三、考核知识点
(一)直观形象法。
(二)游戏化方法。
(三)语言法。
(四)移情法。
(五)角色扮演法。
(六)环境体验法。
(七)行动操练法。
(八)发泄法。
(九)表扬鼓励法。
(十)批评惩罚法。
四、考核要求
(一)直观形象法。
1.识记: (1)观察法的含义; (2)实施观察法的注意事项;(3)演示法的含义;(4)实施演示法的注意事项;(5)示范法的含义;(6)范例法的特点;(7)参观法的含义。
2.领会:实施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直观形象法。
(二)游戏化方法。
1.识记: (1)游戏活动的教育化; (2)教育活动的游戏化。
2.领会:(1)实施游戏法的注意事项;(2)十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与灵活运用。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游戏化方法。
(三)语言法。
1.识记: (1)故事法的含义; (2)故事法的操作特点; (3)故事法的操作形式;(4)讨论法的含义;(5)讨论法的特点;(6)讨论法的教育价值。
2.领会:如何运用故事法和讨论法。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语言法。
(四)移情法。
1.识记:(1)什么是移情法;(2)认知提示;(3)情绪追忆;(4)情感换位;(5)巩固深化;(6)情感表演。
2.领会:如何运用移情法。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移情法。
(五)角色扮演法。
1‘识记:(1)什么是角色扮演;(2)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
2.领会:(1)角色扮演法的特点;(2)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法。
(六)环境体验法。
1.识记: (1)什么是环境体验法; (2)精神环境体验; (3)物质环境体验。
2.领会:运用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行动操练法并加以分析。
(七)发泄法。
1.识记:发泄法的含义。
2.领会:运用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并分析发泄法。
(八)表扬鼓励法。
1.识记: (1)表扬鼓励的方式; (2)表扬鼓励的场合; (3)表扬鼓励的时机。
2.领会: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
3.应用:在幼儿园中尝试使用表扬鼓励法。
(九)批评惩罚法。
1.识记:(1)什么是批评法;(2)批评的态度;(3)批评的形式;(4)什么是惩罚法; (5)社会性惩罚; (6)生理性惩罚。
2.领会: (1)批评法的实施要点; (2)惩罚法的实施要点。
3.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批评惩罚法。
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各种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应了解家庭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家长的育儿守则,家庭的法律、责任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家庭的教育功能一、家 庭二、家庭的社会功能 (一)繁衍后代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教育功能。 (四)休息娱乐功能。三、家庭的教育功能 (一)指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指导社会行为规范。 (三)指导生活目标。 (四)培养社会角色。 (五)形成个人性格。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的率先性。 (二)家庭交往的密切性(时间与空间的紧密、直接)。 (三)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 (四)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五)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六)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二、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
(一)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
(二)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
(三)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
(四)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五)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
(六)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
(七)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
(八)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
第三节 家庭育儿环境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一)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
(二)文明行为、文明语言。
(三)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二、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一)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
(二)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
(三)时有变化的环境。
三、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
(一)电器设备的安置。
(二)门窗的安全。
(三)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
(四)家庭药品的管理。 (五)家具的安全。 (六)进行安全教育。四、属于儿童的天空 (一)放置基本设备。 (二)放置儿童玩具。 (三)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 (四)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第四节 家长育儿守则一、做好榜样 (一)凡是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二)完善自我,道德高尚。 (三)自身缺点不宜回避。二、尊重儿童 (一)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二)满足儿童生理的和精神的需要。 (三)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 (四)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三、理智的爱 (一)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 (二)控制情感,掌握分寸。 (三)增长儿童的爱心。四、规矩明确 (一)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
(二)懂得文明礼貌。 (三)懂得不打搅他人。 (四)懂得关心环境。 (五)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五、步调一致 (一)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 (二)两代养育者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六、适当回避第五节 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一、细心观察二、满足兴趣三、动手多练四、游戏学习 (一)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二)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 (三)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五、鼓励成功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七、巧用提示八、公平适度九、做轻松的父母第六节 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一、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二、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三、考核知识点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三)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 (四)家庭育儿环境。 (五)家庭中如何创设属于儿童的天地。 (六)家庭中怎样创设和谐的生活气氛。 (七)家长幼儿守则。 (八)怎样做到尊重儿童。 (九)怎样是理智的爱。 (十)家庭中对儿童需要有哪些回避。 (十一)家庭中建立怎样的规矩。 (十二)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 (十三)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四、考核要求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1.识记: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行为规
范;(3)指导生活目标; (4)培养社会角色; (5)形成个人性格。
2.领会:家庭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关系着个体的正常成长并将影响着人的一生成长,家庭早期教育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识记:(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2)家庭中交往的密切性;(3)家庭中对儿童的多向控制;(4)家长对儿童了解与影响的深刻性;(5)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6)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2.领会:比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特点,从而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发挥其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有功能。
(三)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
1.识记:(1)家长职业、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5)家庭生活气氛与家庭教育;(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7)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8)家长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
2.领会:各种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可利用家庭中有利于教育的因素,控制改善不利于教育的因素,减少盲目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四)家庭中如何创设属于儿童的天地。
1.识记:(1)放置基本设备;(2)放置儿童玩具;(3)由儿童自己布置;(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2.领会:创设属于儿童活动的天地有怎样的教育价值。
3.应用:用草图(或者文字)设计以家庭居室中的儿童天地;或对某一家庭中的活动天地作评价。
(五)家庭中怎样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1.识记:(1)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2)文明行为、文明语言;(3)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2.领会:和谐的家庭生活给儿童怎样的影响。
3.应用:列举家庭和谐的生活气氛一例。
(六)家长育儿守则。
1.识记:家长应牢记以下育儿守则: (1)做好榜样; (2)尊重儿童; (3)理智的爱; (4)规矩明确; (5)步调一致;(6)适当回避。
2.领会:为什么家长应以守则规范自身。
(七)怎样做到尊重儿童。
1.识记:(1)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2)满足儿童生理的精神的需要; (3)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 (4)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
2.领会:尊重儿童是现代儿童观的重要内容,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正常地、充分地发展。
3.应用:试举尊重儿童与不尊重儿童的种种现象。
(八)怎样行使理智的爱。
1.识记:(1)有要求,不一味地迁就;(2)控制情感,掌握分寸,考虑后果;(3)增长儿童的爱心。
2.领会:懂得并学会理智地爱孩子,这是有眼光的真正的爱,有益的爱;失去理智的爱会害孩子一生。
3.应用:试举父母理智的爱和失去理智的爱的实例。
(九)家庭中对儿童需要有哪些回避。
1.识记:(1)为什么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儿童应有适当的回避;(2)在哪些方面需要有回避(经济状况:儿童不易理解的有关工作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家庭中教育儿童的意见,夫妻生活等)。
2.领会:适当回避的守则与家庭生活民主化是不相悖的,适当回避是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切公开化将给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3.应用:试举家庭生活中对幼儿需要回避的一些事情,举出不注意适当回避给儿童造成的不利后果。
(十)家庭中怎样建立规矩。
1.识记:(1)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2)懂得文明礼貌;(3)懂得不打搅别人;(4)懂得关心环境;(5)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
2.领会:儿童很初的规则和懂得遵守规则是从家庭生活中建立的,围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儿童的能力建立必要的规矩是有益于儿童成长,有益于儿童走向社会。
3.应用:试举一个建立了良好规矩的家庭生活例子。
(十一)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
1.识记:(1)对儿童有抚养和监护的责任;(2)保护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3)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儿童;(4)不向儿童谈及婚姻问题;(5)不履行上述责任应负有法律责任。
2.领会:儿童不是家庭的私有物,家庭对儿童负有社会的、法律的责任,未成年人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
3.应用:试举违反未成年人家庭保护责任的实例。
(十二)家庭教育的有效教育方法。
1.识记:(1)细心观察;(2)满足兴趣;(3)动手多练; (4)游戏学习; (5)鼓励成功; (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7)巧用提示;(8)公平适度;(9)做轻松的父母。
2.领会:以上九种儿童教育方法各自包含的内容有动因和操作。
3.应用:对九种教育方法分别举实例说明其具体应用和收效。
第八章 教师和保育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工作职责,在认识了解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应有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修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纯真美好。
(二)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三)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
(四)多重角色。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
1.执著的事业心。
2.自信、自尊。
3.意志坚强。
4.聪慧的认知能力。
5.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
6.合作精神和能力。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1.爱心。
(1)爱心和“教育爱”;(2)爱心和童心; (3)爱心和尊重儿童;(4)爱心和严格要求。
2.观察力。
(1)有计划的观察能力;(2)随即观察。
3.沟通能力。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5.科研能力。
6.写作能力。
7.自学能力。
8.意外事故的急救能力和处理能力。
第二节 保育员
一、保育员的职责
(一)负责本班的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工作。
(二)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三)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
(四)妥善保管幼儿衣物、药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等。
二、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心理素质。
1.合作精神。
2.意志坚强,耐心细致。
3.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形象。
(二)专业素质。
1.爱心。
2.丰富的知识。
3.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4.熟练的操作技能。
5.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的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三)幼儿教师的素质。
(四)保育员的职责。
(五)保育员的素质。
四、考核要求
(一)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1.识记: (1)什么是幼儿教师; (2)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2.领会:幼儿教师是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1.识记:(1)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内涵;(2)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2.领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3.应用:(1)谈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2)列举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3)结合实际列举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保育员职责。
1.识记:(1)什么是保育员;(2)保育员的职责。
2.领会:保育员在幼儿中的作用。
(四)保育员的素质。
1.识记: (1)保育员的心理素质; (2)保育员的专业素质。
2.领会:一个合格的保育员也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与心理素养。
3.应用:(1)谈谈对保育员这一职业的认识;(2)在实践中尝试保育员的工作。
展开全文
—— 没找你想要的专升本资讯?预约免费咨询 ——
你的姓名
*联系方式
就读年级
就读专业
立即预约
云南专升本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